在臺灣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漳浦藍姓家族


【按:
1.筆者在研究桃園三山國王廟的大溪仁和宮時,藍姓是最大的支柱,雖然有些桃園的藍姓還不承認是畬族,但從仁和宮藍主委口述、很多研究及其漳浦祖庭種玉堂已認祖歸宗為畬族看來,應無疑義。
2.2019年筆者曾親訪漳浦縣湖西鄉藍廷珍紀念館,其實就是藍廷珍祖宅,現在正在籌備為畬族博物館。
3.筆者研究閩粵諸族,閩南、潮汕、客家、廣府雖自稱漢族,其實在當今科技研究下,已普遍知道大部分是當地原住民族漢化而已,這可由趙桐茂發表的研究成果,上述族群父系具有漢族血液比例是:20%,30%,7%,3%可以清楚得知,上揭族群母系則99%是當地原住民族!
4.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存有若干畬族鄉,這些畬族都是有堅持畬族的勇氣,不被漢化的民族。2017年筆者訪台東縣長濱鄉三山國王廟時,也獲知當地的西拉雅平埔族是因不想與湧入的河老人相處而遠遁至台東尋找新天地,其不屈精神是一樣的。
5.
畬族四大皇裔:鍾、藍、雷、盤(彭)多數已漢化,自稱漢族,與在閩粵號稱源自中原的各姓,其實是差不多的



(藍廷珍府第)
 

在臺灣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漳浦藍姓家族
作者:haoyenlan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閩南地區的藍姓畬族,主要聚居於漳浦縣赤嶺、湖西、以及龍海市的隆教鄉一帶,據目前已知的資料表明,他們從明代初期從江西一帶遷到漳浦,先後定居於龍海的鎮海,隆教、漳浦的前 亭、和赤嶺湖西地區,到清初,先後出現了藍理、藍鼎元、藍廷珍、藍元枚、藍應元等一大批達官名吏,其中多數均以主帥主將的身份率軍或參與了清廷幾次對臺灣的用兵,對清廷收復、平定臺灣,治理臺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藍理、藍鼎元和藍廷珍都 是臺灣著名的歷史人物,其中藍鼎元隨軍入台參贊軍務,寫下了《平臺紀略》、《東征集》等名著,提出了大量的治台策略,“歷代治台者均引以為法”,被譽為 “籌台宗匠”。這些對臺灣歷史影響如此深遠的人物,集中地出現於清初的藍姓,而且是一個少數民族家族中,是一個特殊的,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的現象。
       
漳浦藍姓畬族主 要聚居的赤嶺鄉和湖西鄉,位於漳浦縣北部主要山脈玳瑁山的餘脈與漳浦縣中部的主要山脈灶山餘脈交匯處,其中赤嶺鄉是介於山地和丘陵的地區,其間山丘縱橫,僅有少量小平原可供種植稻田,而湖西四面環山,官塘溪的沖積帶形成一個相對富庶的小盆地,兩個地區歷史 上都是單純的農業區,僅足於維持低水準的生活,四面林木茂密,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較少受到外界的撓擾,在外界的風雲變幻中,甘於居其中者,亦可在默默的耕耘中穩步發展,這種相對貧困的,落後的地區,則適應畬族“民以畬名,其善田也”的農耕傳統生活方式。經過了長時期的繁衍,漢族諸姓相對逐漸減少,這裏便成了以藍姓畬族為主的區域。






同時,在歷史的風雨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藍姓畬族,也逐漸向湖西赤嶺周邊的南山農場,馬坪鎮,以及縣西南面的大南阪農場藍厝村等地區繁衍。按現行的行政村來區分,可以包括赤嶺鄉的赤嶺,楊美,油坑,前園, 石椅,山坪,土塔,大行,東坑,景壟,計9747人;湖西鄉的城內,頂壇,豐卿,山后,蘇溪,後溪,枋林,趙家城,嶺腳,後洞,計6516人,此外,官潯鎮186人,佛曇鎮496人,赤湖鎮291人,馬坪鎮1428人,前亭鄉580人,清雍正間為藍元枚守墓的族人定居傳衍於大南阪農場藍厝村145人,70 年代楊美水庫庫區搬遷於萬安農場371人,此外, 尚有小部分分居於全縣各地,現全縣三十個鄉鎮場除杜潯外,或多或小都有小數藍姓居民,少者有3-4人,數十人,多者上百人。其中相當部分為嫁出的婦女。根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位,全縣藍姓人口共計 18690人,其中男性9783人,女性8907人。按照年均增長率千分1.3的速度,現全縣藍姓人口應為20458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0.026%,其中,赤嶺鄉的石椅,油坑,前園,大行,湖西鄉的頂壇,豐卿等行政村,幾乎絕大多數為藍姓人口,為漳浦藍姓聚居區的腹地。
 
漳浦藍姓長期與漢族雜居相處,其原族屬的語言,風俗,服飾等特徵大部分喪失,對於其始祖問題和入閩的時間問題上,歷來有不同意見。而為個問題的關鍵又在於從何處遷入:一種意見認為漳浦藍姓就是唐以前活躍在閩粵贛地區的在土著“蠻獠”,或係來自廣東的風凰山;第二種意見認為其始祖為明初大將藍玉,藍玉被朱元璋殺死後,其後裔私改族譜,逃到閩贛地區避禍;而漳浦藍姓族人一般根據舊譜及傳說,認定其祖先元未自江西入閩,藍姓的始祖亦即炎帝,傳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於汝南,並賜給一隻繡籃,因以藍為姓,以汝 南為郡望,奉昌奇為始祖,傳至108世,藍明德於唐天授元年任揚州節度使,被後裔尊為一世祖,以下各世依次為二世藍采和,三世藍仁,四世藍元隆,五世藍棣,六世藍世成,七世藍安,八世藍宗訓,遷居濠州,九世藍昭,十世藍一俊,十一世藍備,十二世藍時用,十三世藍章,十四世藍萬福,遷江蘇句容,十五世吉甫,於宋理宗時避亂入閩,開基福清五福鄉,是為開閩始祖,十六世藍常新,再遷於建寧,十七世萬二郎,遷汀州石壁,十九世和二郎,於元泰定間遷長汀,二十世在大一郎,二十一世藍炯,號七郎公,元未提舉江西學政,遷建寧,二十二世藍琛,亦於元未任江西臨川知縣,與長子元晦遷居漳浦前亭霞美,再定居於現龍海市的隆教(畬族鄉),其次子仲晦分居候官,三子季晦,分居興化。元晦長子,二十四世慶福,分居漳浦萇溪(即今赤嶺)為漳浦藍姓開基祖,次子慶祿,留居於隆教(現畬族鄉),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河寮,(現為畬族鄉)。
 
在清康熙34年(西元1695年),任浙江定海總兵的藍理捐資修建大宗祠堂“種玉堂”,祠中的碑石上亦稱:“自始祖慶福公由霞美遷於茲,初而披荊抽棘,胥原築室,迨後本支蕃衍,至嘉靖末年,始考蔔龜正,建奉先之祠”。



(藍廷珍府第大堂)

 
定居在赤嶺湖西的藍姓畬族,直至明嘉靖二年(1523年),繁衍為大族,遂於石椅村建置了祠堂“種玉堂”,取“種玉藍田”之意,標誌著藍姓畬族在漳浦已經站隱了腳跟。也標誌著這個家族的人口也經達到一定的數量,等待著走向社會,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時機。從萬曆開始,藍氏族人就頻頻走入仕途,在漳浦眾多的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
 
明崇禎元年,遊學於廣東海豐的漳浦藍氏十二世藍紫陶進士及第,歷官行人,江西道御史,湖廣按察使,開漳浦藍氏畬族進入仕途之先河。清乾隆十七年,藍彩琳登進士,乾隆二十五年,種玉堂十五世祖藍應元再成進士,先後改庶起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待郎,服官三十幾載。在這一段時期,漳浦藍姓種玉堂的子孫考中舉人者,也有藍通,藍兆魁, 藍銘璽,藍楚白,藍陳略,藍中佑,藍三祝,藍宗輝,藍沂洙等九人,而拔貢出身更有二十七人之多,這在當時只有數千人口的藍氏家族中,已實屬難得了。
 
但是,漳浦藍姓畬族真正走向社會,成為當地的望族,則應從藍理開始。藍理是一個典型的山地農夫,魁偉強捍,十六歲投軍,幾經挫折,終以勇力為施琅所識,在渡海平臺中擔任先鋒,海戰中,腹部中彈,繼續拖腸血戰,平臺後,功在首先,先後任參將,加左都督,宣化總兵,定海總兵,天津總兵,福建陸路提督,御賜“所向無前”,“勇壯簡易”等匾額。藍理是一個在閩南和臺灣地區廣為人知的人物,其事蹟多演化成民間故事流傳。
 
藍理的出現,也把漳浦藍姓畬族推向一個空前全盛的時期,康熙以後,這個家族任五品以上的武官就有二十幾人, 有"漳浦藍氏多將才"之譽,其中:
提督:藍理,藍廷珍,藍元枚,(從一品)
左都督:藍璦(金門總兵),藍瑤,藍璋,藍陳寶, 藍璜, 藍璣;(正二品)
總兵: 藍夙(廣東),藍家傑,藍國廷,藍得勝.(正二品)
參將:藍珠(天津),藍愷(山東),藍玉田,藍國機(水師參將),藍日寵(正三品) 中軍: 藍禧 (正三品)
遊擊: 藍盛德, 藍繼祖,藍琨, 藍戴勳,(從三品)
都司: 藍陳祥, 藍林茂, 藍國倫,藍國香,藍雲錦(正四品)
守備: 藍雄威, 藍清風 ,藍其有(臺灣守備),藍新玫(正五品)
這些軍官中,絕大多數是先後隨藍理、藍廷珍和藍元枚從軍,在平臺之戰中,以軍功得到官職,如藍理四弟藍璦, 五弟藍珠等,清人稱“義山諸弟均具武才”,其後裔自然也可得到世襲,此外,當時藍姓族人也以做為藍將軍的親兵門人為榮,以此為起點,伺機得到提攜,引薦,以致武官盈門,從一個山鄉小姓,一躍成為閩南望族。
  
後來官至福建水師提督的藍廷珍,是漳浦藍姓畬族種玉堂的十五代。他青年時 代就是不甘於窮困,千里投奔當時任定海總兵的族叔公藍理,在其麾下,以小卒開始,成為軍官,再而以軍功累升把總,遊擊,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等職,康熙六十年,以廷珍統帥水陸大軍,平定朱一貴造反,僅七天即平定全島,之後在臺灣署理提督,雍正元年,又升任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在治台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對於安定臺灣的社會治安,抵禦外敵侵犯,開發臺灣的經濟,起了重大的作用,時人於其府第正門書對聯:復鹿耳以崇朝,韜略奚似管樂;定東都於七日,戎機可比孫吳。
  
與藍理,藍廷珍同稱種玉堂“一門三提督”的藍元枚,則是世襲其父藍日寵的參將之職,遷龍門協副將,又擢臺灣總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福建陸路提督,臺灣林爽文起義,調水師提督,率兵平定,戰功卓著,卒於軍中,贈太子太保,與族叔公同諡襄毅。
   
在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起義的過程中,也造就了種玉堂一個傑出的子孫--清初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文學家藍鼎元。藍鼎元出身貧寒,自小發憤苦學,在文學,理學,史學,方志學等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樹,族叔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造反時,他隨軍參贊軍務,運籌策劃,起草文書,考察了臺灣的地理環境,調查研究民情,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臺灣,開發臺灣的方略,寫下了《平臺記略》,《東征集》等著作,“歷代治台者都引以為法”,被後人稱為“籌台宗匠”。任潮陽知縣期門,為政清廉,辦案公正,平反冤獄,興辦書院,資助農桑,是潮州地區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在臺灣,武功顯赫的三提督和文章蓋世的藍鼎元被稱為藍姓的四賢,令族人引為自豪。
    
發展中的民族從來就是一個在不斷遷徙中的民族。漳浦藍姓在明嘉靖間建立了種玉堂後,其族人也在不斷在遷徙中,從其腹地萇溪(即張坑,亦即今之赤嶺)向四方擴展,以至今天已分衍到全縣幾乎大多數鄉鎮。而向外遷徙的,更是難以計數,僅有案可查的,歷代遷住外縣,外省和國外的的就有:
遷海澄: 九世巨慶, 十世藍囝;
遷連江: 十世盛夏、思霄、藍珍;
遷華安: 十世一紹、十一世萬春;
遷南安: 十世葉龍;
遷漳平: 九世正義;
遷福寧: 九世嘉榮;
遷陸豐: 十一世萬祥;
遷揭陽: 十一世盛夏;
遷惠豐: 十一世廷誨;
遷廣東: 六世進奇;
遷印尼: 十七世有仔、扁仔,十八世金鳳、甘堂、清龍、鹽仔,十九世雨超、欽池、良善、來成、火土、福春,二十世通源、嬰有、晉水、水乞、國麟、仙桃、水全、致富、五經、乙鶴、玉樹、俊美,二十一世民權、德光、天龍、豐玉、明其,二十三世玉文,和在;
遷泰國:十八世長錦、振美,二十二世朝陽;
遷漳州:二十世香國,二十一世金水;
遷金門:二十二世振枝
遷新加坡:十九世達水,二十二世利貞,彰奇;
  
此外,尚有遷住香港,河南新安,廣西,福州,晉江,南靖,閩候,龍海,光化,緬甸,美國等地的。其中福鼎縣3000多藍姓人,也自稱源自漳浦種玉堂,浙江省蒼南縣10000多藍姓,亦與福鼎藍姓同宗,屬種玉堂派下。
  
漳浦藍姓在清初的多次入台用兵中,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不少藍姓族人在這一系列征戰中都隨軍入台,對臺灣有了充分的瞭解,不少人從此定居了下來。




(藍廷珍故居)

據臺灣省文獻會1977年調查資料臺灣總人口1695萬,藍姓有31302人,位居全臺灣姓氏的66位,其分佈較為集中的是臺北縣、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屏東縣,分佈較集中的鄉鎮是臺北的雙溪,桃園的大溪,高雄的岡山和屏東的里港。這些藍姓中有一部分是漳浦赤嶺遷來的。
 
據臺灣《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最早來台的是鄭成功時代漳州人藍鳳,開墾台南大康村。繼而有粵籍藍益海於康熙60年定居淡水,雍正間有藍天秀入墾藍益興堡,漳浦籍有雍正四年藍仲入墾里港,乾隆間藍愛入墾台南東山,藍寒入墾南投漳浦寮,藍承顯,承略兄弟入墾臺北內湖,藍文全入墾臺北雙溪,藍崇德後裔入墾宜蘭羅東,藍仕元遷居台南。此外,在乾隆年間還有詔安縣藍永元入墾台中市,平和縣藍天日入墾基隆市。他們繁衍後代,聚族而居,成為臺灣藍姓主要聚居區,他們每年都有祭祖活動,如屏東里港祭祀藍鼎元,臺北縣樹林鎮祭祀藍林泉,雙溪鄉祭祀藍願,宜蘭羅東有藍引墾親會,據瞭解,這幾個較聚居的藍姓,祖籍都是來自赤嶺,藍引系四房12世祖,祖居赤嶺楊美,於乾隆24-25年由淡水上陸轉臺北松山定居,來台已傳十世,約 230年,藍引移台時,帶來三個兒子,來台後又生了二個兒子,藍引將長子及第五個兒子留居臺北內湖務農,把另三個兒子帶到宜蘭羅東,第四個兒子不久死去,藍引夫婦死後分別安葬在羅東和內湖。
 
藍林泉(又名藍敬),祖居漳浦張坑(今赤嶺),後遷徙至泉州南安廿四都金田鄉,未幾,再遷廿九都蔣田鄉赤晚內,約在乾隆初渡台,居海山郡三角埔,即今臺北樹林鎮,已傳十代,藍歡官,赤嶺藍氏第14世, 乾隆十年(1745年)由哧嶺攜子官生渡台,居臺北紅毛港大侖莊創業,開墾數百甲,乾隆三十八年死,其子孫分衍於屏東,嘉義等地。
 
臺北藍氏宗親會會長藍金塗,祖籍漳浦赤嶺南坑,為種玉堂19世傳人,其先父藍武18歲隻身渡台,落籍基隆,以劃藥和醫道為業。
 
屏東里港玉田路是臺灣藍姓的主要聚居地,他們都是藍鼎元長子藍雲錦的後裔。
 
關於藍雲錦遷台的年代,臺灣《藍氏族譜》稱“康熙未年藍鼎元後裔入墾屏東里港”,藍鼎元膝下有雲錦,雲龍,雲翔、雲翼,雲鶚、雲燦六個兒子和二個女兒,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起義,藍廷珍受命專征,藍鼎元隨軍入台,充當高參,時年僅19歲的雲錦亦隨父放台。台郡既平,藍鼎元“鼓棹西歸”,雲錦亦隨父回到漳浦,雍正五年,藍鼎元受命普甯,潮陽知縣,十一年赴廣州任內,這段時間內,雲錦都沒有離開他父親,可見,藍雲錦遷台應是在藍鼎元去世之後的乾隆初年。




 (現代畬族美女)

藍雲錦為什麼選擇里港作為入台落腳點呢?據里港藍姓族長藍家芳(1995年去世)介紹:早在藍廷珍平臺時,其摩下漳泉兵士有百餘人不願意回大陸,便在此地落籍,雍正四年,又有漳州莊鄉生,張者原和藍仲觀,陳遜行等人,又率其族親來台,由此里港得到開發,由此可知,藍雲錦選擇里港為落足點,可能與早先一起來台的漳屬人有關。
 
藍廷珍的後裔,也有不少遷居臺灣者,傳說府第前所鋪設的石埕,其中的條石數以百計,排列縱橫有致,遷台者回鄉認祖,卻多能說出條石排列的規律。根據《藍姓族譜》所記載的種玉堂子孫分衍情況,開基祖慶福公以下三房,幾乎都有播遷於臺灣者。其中二十世保仔,水土,大房二十一世柳興,三房蕃公後裔的二十一世的文仔,四房五才公後裔的二十二世文德,二十三世 介民,慶民,志民等,都是有明確記載,有聯繫的。多數定居於臺灣宜蘭、羅東,與藍鼎元派下混居在一起。
 
其中,二十世一名叫義佬的,是藍廷珍之孫藍元枚派下,遷居臺灣後,曾任臺灣某縣縣長,娶臺灣籍妻子,民國初年離任後攜妻回鄉,但其妻過不慣閩南的生活,經常爭吵,致妻子獨自跑回臺灣,義佬抱幼子追趕,在路上追上,只好同船回臺灣定居。現在,供奉於藍廷珍府第中堂的藍廷珍畫像,就是移居臺灣的後裔,根據他們供奉在臺灣的藍廷珍塑像,請名師畫成油畫像,送回故鄉的;另有二名藍廷珍的後裔,十幾年前就回到大陸,在廈門、漳浦等地投資興業,事業有成,亦多次為故鄉的建設和社會福利樂捐資金。
 
據臺灣有關人士統計,目前全台各地的藍姓人中,約有三萬人為漳浦種玉堂的後裔,其數量遠遠超過現漳浦縣內的藍姓家族,足見漳浦藍姓對於臺灣,不僅在早期的軍事,政治,文化方面貢獻巨大,影響深遠,在血緣上,也做出了極大的投入。
 
作為漳浦縣主要的僑鄉和臺胞祖居地,湖西鄉有大量的藍姓畬族和黃姓旅居印尼,泰國,香港,臺灣,而赤嶺鄉作為閩南藍姓畬族的主要祖居地,每年回鄉尋根認祖者不在少數,這些僑胞為故鄉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其中位於湖西鄉樓下山南麓的漳浦縣華僑中學,就是1957年,由赤嶺旅外藍姓宗親藍亞南,藍彰傳,藍待輔等聯合漢族僑胞,共同投資興辦的,建校以來,一直得到海外僑胞的關懷和扶助,現已發展成擁有26個教學班,學生1478人。培養了大量的人材;與湖西相鄰的南山茶果場和坑學校,也是藍澄清於1904年獨資興辦的私立小學,其子藍長江,第三代藍纘緒,第四代藍旭初僑居印尼,八十幾年裏不斷扶助興學,受到省政府的表彰。位於赤嶺鄉的民族中學,也是以移居臺灣,印尼的藍氏宗親為主捐資興辦的。
 
數百年前遷居海外的藍姓畬族鄉親,後裔也紛紛回來尋根認祖,和許多回鄉的臺胞一樣,對於故鄉的宗族祠堂,祖先的墳墓,廟宇都表現了特殊的感情。赤嶺石椅村的藍氏宗祠“種玉堂”,是清康熙間藍理任定海總兵時,派人回來重修的,祠堂規模宏大,佈局頗具特色,雕刻精美,重建碑記保存完整,是漳浦藍姓畬族所共同敬奉的,1989年以來,遷居臺灣,印尼等地的藍姓宗親,就先後捐獻鉅資重修一新。赤嶺雨霽三界公廟, 建築結構奇特,是一個在漳浦,乃至漳州龍海地區和海外影響極大的廟宇,每三界公慶典,海內外香客均在十萬人以上;湖西豐卿的三王公墓葬和祖廟,香火在臺灣傳衍甚多, 每年都有臺灣的信士香客組團前來割香祭拜,近年來,移居臺灣、印尼等地的藍姓宗親,也多次為之捐獻香資修建。
 
1990年,藍鼎元的後裔十幾人首次組團回到湖西,祭掃藍鼎元墓,即捐資3萬元維修,並擴建了墓園,1993年,漳浦縣博物館,漳州市歷史學會聯合發起, 在漳浦縣舉行藍鼎元學術研討會,藍鼎元在臺灣屏東,臺北的後裔藍鴻博、藍敏等聞訊,即在臺灣、印尼等地廣為宣傳,多方募捐,資助這次會議,並組織了十幾人的代表團參加了研討會,此次會議有140幾名專家學者參加,收到了論文80餘篇,以《藍鼎元研究》結集,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學術活動對於漳浦藍姓先賢藍鼎元在理學,文學,軍事,經濟等方面,特別是在臺灣歷史上的傑出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同時,也高度地評價了藍廷珍,藍理,藍元枚等漳浦藍姓畬族先賢對於臺灣歷史上的積極影響。
 
 
作者介紹
haoyenlan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http://haoyenlan.pixnet.net/blog/post/256011236-%E5%9C%A8%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8%8A%E6%9C%89%E9%87%8D%E5%A4%A7%E5%BD%B1%E9%9F%BF%E7%9A%84%E6%BC%B3%E6%B5%A6%E8%97%8D%E5%A7%93%E5%AE%B6%E6%97%8F


 







松山區離婚證人萬華區離婚證人南港區離婚證人士林區離婚證人北投區離婚證人







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whgimyange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